陕西野河自然保护地
项目区位:关中平原西部,陕西省扶风县北部。
项目面积:总面积约110平方公里,托管面积93平方公里。
保护生态系统:森林生态系统。
合作伙伴:陕西扶风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、野河林场、扶风县林业局。
项目区位图
根据初步调研,项目地现已有共有种子植物700余种。野生动物162种,其中兽类36种、鸟类 114种、两栖类4种、爬行类7种、鱼类9种。其中包括林麝(Moschus berezovskii)、金雕(Aquila chrysaetos)、红腹锦鸡(Chrysolophus pictus)、貉(Nyctereutes procyonoides)、豹猫(Prionaiulrus bengalensis)、橙翅噪鹛(Garrulax elliotii)、山噪鹛(Garrulax davidi davidi)、黄腹山雀(Parus venustulus)等珍稀濒危野生物种。保护区位于黄土高原南缘六盘山系千山余脉,是黄土高原地区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分布的边缘地段,对于保障和维护关中平原物种稳定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它不仅是漆水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地,也是关中平原的绿色生态屏障。
林麝:在初步本底调查的过程中,调查人员在火石山南沟发现了林麝的粪便。根据访问调查,林麝在保护区还保有一定数量的种群。但是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在保护区猎杀狍子和豹猫的情况,据推断林麝也面临盗猎的风险。
红腹锦鸡:在初步本底调查的过程中,调查人员在保护区内黄家岭和东沟区域均发现了红腹锦鸡种群。根据访问和调查,红腹锦鸡在保护区内数量较多。
威胁因素/限制因素 | 原则性对策措施 |
资金短缺,保护设施陈旧,基础资料匮乏 |
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更新添置相关设备; 提高科研体系和监测能力建设; 协助保护区完成本底资源调查及数据积累 |
管理人员能力不足,缺乏有效管理 |
开展各类培训活动,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; 设立灵活的奖励机制,鼓励人员的自我学习和不断提高 |
周边社区保护意识缺乏,偷猎盗猎时有发生 |
关键道路、节点设置工作站,同时加强巡护,严控保护区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; 联合当地林业部门强化执法管理,加强保护区自身管理有效性 |
森林结构简单,水土流失现象明显 | 利用乡土树种进行植被恢复。 |
保育行动:在已有管理团队的基础上,增加巡护人员,配置巡护设备与车辆以加强保护区的巡护力度;升级改造管护设施,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以覆盖主要保护对象栖息地;开展培训活动,提高保护区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;发展保护区周边社区替代生计,推动社区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;开展环境意识教育,提升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度。
科研行动:开展资源调查及评估工作,掌握保护区本底情况,并根据威胁和问题制定管理行动计划;建立针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监测体系,积累保护区的资源本地数据;与科研机构(例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)开展长期合作,开展与保护区管理相关的科研项目。
生计发展:依托保护地资源,从生态产品和文创产品等方向推动周边社区替代生计的发展,主要产品包括生态洋槐蜜、有机洋槐花茶和扶风泥塑等。
自然教育:基于保护区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情况,将保护区打造成为辐射陕西的自然教育基地。
- 地 区:陕西省 宝鸡市
- 创建时间:2019-01-08 10:50
- 提交时间:2019-08-06 10:42
- 面 积:109.96 平方公里
- 生态类型: 森林
- 治理依据:委托管理协议
- 管理团队:有专职巡护员管理团队
- 专职人员人数:人
- 资金来源: 公益捐赠
- 审核意见:已核实
- 经度:107.9167 纬度:34.6061
- 推荐机构: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
- 管理主体:民间社会组织(包括基金会、NGO、民非等形式)
- 管理机构名称:扶风巧女自然保护中心
- 是否制定了保护目标及相应的保护计划:
- 土地权属:部分国有,部分集体/个人所有
- 保护行动: 定期巡护和监测
- 主要保护对象:林麝、红腹锦鸡及渭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森林生态系统
- 可持续运营措施: 已经开展生态产品销售
- 是否在政府已建的自然保护地内(包括国家公园、各级自然保护区、风景名胜区、森林公园、湿地公园、地质公园、海洋特别保护区/海洋公园、国家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、国家水利风景区、世界遗产、自然保护小区等):
- 其他信息: